Search


《嚮導功課之控速與行程安排:一日霸南的體悟》
先前的「三角聖*」之中,最艱苦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嚮導功課之控速與行程安排:一日霸南的體悟》
先前的「三角聖*」之中,最艱苦的莫過於第一天的「一日霸南」,也就是從武陵農場經塔克金溪源頭,直接推進到霸南山屋。一來新達山屋難搶,二來不願揹帳篷增加負重,於是在衡量全員過去表現以及查詢網路上紀錄之後,判斷這是能夠達成的目標。

根據網路上的紀錄,這段路程總距離13公里,武陵農場至新達山屋爬升1,300公尺,新達至霸南山屋先降300、升200再降200公尺,總爬升約1,500公尺。只是塔克金溪源頭路段因地形多變(山溝、亂石、倒木、過溪外加箭竹林),再考慮一路重裝上上下下和天候因素,體力一定會消耗的比較多。

以往大鹿林道尚未開放的時候,秀霸線是拜訪大霸群峰的唯一途徑,讓不少愛好登山的前輩都走過這條路,還異口同聲的表示不太好走呢。(奇怪的是,比較以前的紀錄都是下品斷到布秀蘭山再往北走居多?)

山人過去曾輕裝單攻北大武和白姑大山,俱為步程超過20公里,爬升約2,000公尺的挑戰,切換成重裝應付一日霸南應該不成問題。朋友們的話,都和我一起爬過頗為累人的山,對彼此有一定瞭解和默契,所以能肯定此安排不會太超過。

再來雖然沒走過這條路,我隨身攜有地圖、指北針和手持GPS裝置,加上朋友自己的手機導航,應無迷路之虞。

計算完畢,剩下就是實踐。

-----

從武陵山莊比預計晚半小時出發後,一直到新達山屋,我都保持著緩慢的行進速度,並維持「太喘就站著休息一會,每小時小休息一次」的節奏穩穩地前進。這是我以前跟團時從嚮導身上學到的訣竅,算是首次實地應用吧。考慮到路途遙遠加上重裝,必須要節省體力才行。

到新達山屋之前,我們和參考基準「上河時間(上河文化的高山步程示意圖,網路可搜尋到)」幾乎一模一樣。只是後來天氣逐漸轉差,讓我們在塔克金溪源頭這一段路上不得不放慢腳步,頗為煎熬地於下午五點抵達巴紗拉雲山屋遺址,好在在途中也只有一處需要拉繩下的小地形而已。

然後凡是下雨天看到箭竹林擋道,不要多想,套上雨衣雨褲就對了。

屆時天色已暗且雨勢加劇,於是我們戴上頭燈,開始在黑暗中摸索下霸南的路,速度更加慢了,一度覺得這短短的一公里似乎永無止盡。幸好大家意志力堅強,加上安全意識夠(當時我轉為壓隊,朋友自行喊住前面走太快的人,阻止意外拆隊),總算在一片漆黑中見霸南山屋的燈光。體力接近耗盡的情況下,真有重獲新生之感。

算起來,我們比預估的總行進時間晚了一小時,還算是可接受的範圍。霧雨天氣拖慢了速度不提,一路白牆對於士氣毫無助益,全員在最後攀上巴紗拉雲山屋遺址的陡坡上叫苦連連。往到霸南山屋雖然是下坡,卻也沒剩多少體力了。

看一看自己GPS裝置記下的資料,從新達山屋到霸南山屋的總爬升是500公尺、下降436公尺,比參考紀錄上寫的還要多。陡上到巴紗拉雲山屋遺址的這段路,不愧是今日行程的最後魔王,才2.2公里左右就佔了總爬升中的400公尺,難怪這麼硬!

一個盲攀行程就是需要勤做功課以及不斷思考,只是實際走一遍,常常會發現不少事情和想像中不同,尤其是這種傳聞中不好走的路線。好在行前我再三提醒這一天很硬、很硬、很硬,起碼每人都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(笑)

總結有以下幾點心得:
1. 沒能依照預定的計畫時間出發,最終讓隊伍摸黑走了一小時,下次應該更準時。避免摸黑相當的重要。
2. 慢慢走的話,上河時間大致準確,但山區的天氣、地形多變,隊伍人員素質亦有影響,仍然有必要多方參考其他紀錄。
3. 雨夜中找路確實不易,好在換成壓隊時有一位老鳥在前帶領。這大概就是為何登山社都會審慎看待「新老比(新手和老手的比例)」這件事吧。
4. 此路線的布條出現頻率夠高,只要是白天應該都容易尋找。
5. 天色昏暗、路徑不明時發現前方隊友走太快,不要猶豫,大聲把他喚回來或叫他等等!不要讓自己成為非自願獨攀者!

今天最美的照片竟然是在池有山登山口旁拍的,實在無奈。好想看看塔克金溪源頭這段路專屬的東霸尖山絕景啊~

-----

實際行程紀錄:
0630 武陵吊橋 → 0735 池有山登山口 → 1117 石瀑 → 1242 新達山屋 → 1707 巴紗拉雲山屋遺址 → 1805 霸南山屋

步程:13公里
總時長:11小時35分鐘
總爬升:1,800公尺
魔王:從塔克金溪源頭最低處一路陡上400公尺到巴紗拉雲山屋遺址,剛好是在行程的最後部分,特別磨人。

-----
「三角聖」,或是「Δ聖(Δ音delta)」,是我自己給這次行程取的稱呼。既然I聖是一條線、O聖是一圈、Y聖分三叉,那我們這次從地圖上看起來是三角形的路線,叫做三角聖應該不為過。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